当前位置 : |
中国食物营养政策分析与营养标签公众认知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近年来,为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各国出台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政策,其中,营养标签政策越来越受关注。营养标签作为一种传递食物营养信息的重要媒介,已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购食品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此,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强制实施营养标签制度。我国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自愿执行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2011年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并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但是,现有研究发现,有些消费者并不能理解营养标签上所标注的信息。为此,WHO呼吁各成员国使用食品包装正面标识(Front-of-Package, FOPL)。FOPL常指食物特定成分与营养特性的简化信息,如油、盐、糖等,是应用于公共产品的社会宣传工具。目前,许多国家相继推出FOPL实施政策或标准。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食品包装正面标识’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要求,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食物营养政策与营养标签政策的研究制订,促进“三减”工作的开展,在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减盐项目的支持下,中国营养学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启动“中国食物营养政策分析与食品标签公众认知研究项目”,于2020年10月12日在京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该项目将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市场FOPL的存在形式,公众对FOPL的偏好,对营养标签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人群健康和进一步完善营养标签标识提供科学依据。
启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沟通和对外关系高级顾问苏沛(Paige Snider)女士、慢病控制处负责人印曦女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营养处徐娇处长、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研究员,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来自北京、黑龙江、江苏、河南、广东、四川6个项目调查点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杨月欣教授主持。
苏沛女士在致辞中强调了FOPL对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和刺激食品制造商根据标准改良配方的重要引导作用,她表示,WHO积极致力于推动各国实行FOPL,建议各国开发制订因地制宜的FOPL,并在FOPL的制订过程中,由政府主导,研究机构、疾控中心、产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多方合作参与。她对目前中国正在修订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提到了“允许包装正面采用图形、文字等形式对营养成分表信息进行补充说明”给予肯定,表示希望此举能为中国FOPL政策制订奠定基础。徐娇处长在讲话中介绍了我国食物营养政策的发展沿革,以及目前各相关部委为推进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实施采取的主要举措,并对本项目的适时开展表示了充分肯定,呼吁各相关单位齐头并进共促合理膳食行动的落地实施。冯录召副院长致辞中表示,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将和中国营养学会共同推进我国食物营养政策和营养标签政策相关研究,为政策制订与完善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慢病控制处负责人印曦女士对国际上促进健康饮食相关政策与概念、各国FOPL政策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政策研究证据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通过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促进健康饮食正面标识体系指导原则和框架手册》梳理了对中国FOPL的制订建议。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张娟副教授详细介绍了项目研究方案。随后与会专家和各省项目点负责人对项目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各省项目点负责人纷纷表示,将认真做好项目组织与实施工作,确保项目调查数据质量,圆满完成项目调查任务。
上一篇:中国营养学会发布《2020年中国人群轻食消费行为白皮书》
下一篇:海峡两岸营养学会交流,推动两岸营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