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banner
Knowledge 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 : 
Knowledge / 科普知识

奶制品作为优质蛋白与钙的核心来源,是贯穿生命全周期的营养基石,尤其对生理机能特殊的老年人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而言,其选择与饮用的科学性直接关乎健康质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提出不同年龄段的奶制品摄入标准,为“一老一小”的营养保障提供了权威依据。本文结合专业研究与膳食指南,从生理需求出发,详解奶制品的科学选择与饮用方案。

01

儿童篇:

筑牢生长发育的营养根基



儿童处于骨骼发育、大脑发育与免疫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奶制品提供的优质蛋白、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不可或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差异显著,奶制品选择需精准适配成长需求。

01

分龄选择:

匹配成长的营养需求

儿童处于骨骼发育、大脑发育与免疫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奶制品提供的优质蛋白、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不可或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差异显著,奶制品选择需精准适配成长需求。

1. 0-6月龄:母乳为金,配方奶为补

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营养学界均明确,母乳是此阶段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其含有的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能精准满足婴儿免疫与消化需求。当母乳不足或无法喂养时,需选择对应月龄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严禁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豆奶粉替代——普通牛奶中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过高,会加重婴儿未发育成熟的肾脏负担,且乳糖与酪蛋白结构可能引发胀气、便秘等不适。选购配方奶时,应优先选择生牛乳排在配料表首位的产品,避开含蔗糖、香精、棕榈油的配方,同时关注乳清蛋白比例(0-1岁宜选60%以上),以降低消化负担。

2. 6-12月龄:辅食搭配,奶量不减

此阶段婴儿开始添加辅食,但奶制品仍为主要营养来源,每日需保证600-800毫升奶量。除母乳或1段配方奶外,可尝试添加原味酸奶(蛋白质含量≥2.9克/100克)作为辅食补充,其乳糖经发酵部分分解,更易被消化吸收 。需注意避免给婴儿食用奶酪棒等加工制品,此类食物黏软易卡喉,且常含过多添加糖,存在窒息风险与健康隐患。

3. 1-3岁:从配方奶到纯牛奶的过渡

1岁后儿童消化系统逐渐成熟,可引入全脂纯牛奶作为奶制品主要来源,美国儿科学会(AAP)亦推荐健康足月儿1岁后可饮用全脂牛奶 。全脂奶中的脂肪与脂溶性维生素A、D,对儿童大脑发育与视力保护至关重要,除非有肥胖家族史或医嘱,否则不建议选用低脂奶。每日奶量需控制在500毫升以内,避免过量影响正餐摄入导致营养失衡 。

对于乳糖不耐受儿童,原味酸奶或无乳糖牛奶是优选,酸奶中的益生菌还能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腹胀、腹泻等不适风险。需警惕“儿童奶”陷阱,市面上多数儿童奶添加蔗糖与香精,蛋白质含量却低于普通纯牛奶(部分仅2.4克/100毫升,低于纯牛奶的2.9克/100毫升标准),长期饮用易导致龋齿与挑食习惯 。

4. 3岁以上:多元选择,均衡补充

学龄前期儿童每日需350-500毫升奶制品,可搭配纯牛奶、酸奶、奶酪等多种形态。奶酪作为浓缩奶制品,钙吸收率极高,建议选择低脂低钠款(每100克钠含量低于300毫克),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5-20克 。巴氏奶与常温奶营养差异极小,可根据储存条件选择——巴氏奶需冷藏保质期短(7-15天),常温奶经超高温灭菌便于携带,二者均能满足营养需求 。

02

饮用误区:

避开成长路上的“隐形坑”

误区1:配方奶越贵越营养

3段以上配方奶的“营养优势”并无科学依据,其含有的DHA、钙等成分可通过三文鱼、深色蔬菜等日常食物获取,且价格是普通牛奶的3-5倍,过度依赖还可能错过食物多样化的“营养窗口期” 。

误区2:牛奶煮沸更安全

市售牛奶均经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已达到安全标准,煮沸会导致蛋白质凝结成凝胶,破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降低吸收效率。

误区3:早餐只喝牛奶鸡蛋

儿童早餐需碳水化合物提供主要能量(占总能量供给60%),牛奶搭配玉米、红薯等主食,才能实现营养均衡,避免能量供给不足。





02

老年篇:

守护机能衰退期的营养防线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肠道功能减弱、钙流失加速,骨质疏松、肌肉衰减等问题凸显,奶制品的科学摄入成为慢病预防与健康维护的关键。中国60岁以上人群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超70%,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奶制品选择需兼顾营养与耐受性。

01

精准选择:

适配生理特点与健康状况

1. 基础原则:低脂、低糖、易消化

老年人饮奶应遵循“低脂、低糖、适量”原则,优先选择发酵乳制品或乳糖分解奶。酸奶中的乳糖经乳酸菌分解,且含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对肠道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更友好。选购时需注意,配料表含“水”的乳酸菌饮料本质为含乳饮料,蛋白质含量远低于酸奶(需≥2.3克/100克),营养价值有限 。

2. 特殊人群:对症选奶避风险

乳糖不耐受者:除酸奶外,可选择无乳糖牛奶或高钙奶,后者经特殊处理降低乳糖含量,同时补充钙质 。研究显示,羊奶脂肪球直径仅为牛奶的三分之一,能与消化酶充分接触,可使乳糖不耐受者不适发生率降低42%,也是优质替代选择。

慢病患者: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应避开全脂奶粉、炼乳等高脂奶制品,选择低脂或脱脂奶,但需注意脱脂奶会损失脂溶性维生素,可搭配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促进钙吸收;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无糖奶”陷阱,部分产品含麦芽糊精等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血糖升高,应选择明确标注“0添加糖”且无精制碳水的产品。

骨质疏松高危者:可选择强化钙与维生素D的奶制品,奶酪钙含量为牛奶的10倍,且小分子结构易吸收,每日摄入20-30克即可补充每日钙需求的20%,但需选低钠款避免血压波动 。

3. 避雷指南:四类奶制品需慎选

调味乳饮料:含大量蔗糖、果葡糖浆,易诱发血糖失控,加重糖尿病病情;

高脂奶制品:饱和脂肪含量高,长期饮用导致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生牛奶: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与抗生素残留,未经杀菌处理易引发肠胃感染 ;

植物奶: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动物奶,部分含增稠剂,无法替代牛奶的营养功能,长期依赖易导致钙摄入不足。

02

科学饮用:

把控剂量、时间与细节

1. 剂量与时间:适量为宜,时机选对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老年人每日奶制品摄入量应控制在300-500克,过量易引发腹泻、增加肾脏负担,还可能影响铁、锌吸收 。饮奶时间以早餐后或午餐前为佳,避免空腹饮用刺激肠胃;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35℃-40℃),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但需控制量以防夜尿增多与消化负担 。

2. 细节注意:减少刺激与营养流失

避免隔着塑料包装袋加热牛奶,高温可能导致有害物质释放,应倒入玻璃杯隔水加热或微波炉加热1分钟;冲泡奶粉后需及时饮用,常温放置超过2小时易滋生细菌,夏季高温环境下风险更高;牙齿不好或咀嚼困难的老年人,可选择中老年配方奶粉,其添加的益生元与益生菌能促进消化吸收,且冲泡方便易吞咽 。





03

共性原则:

贯穿全周期的营养保障逻辑



无论是儿童还是老年人,奶制品摄入均需遵循“多样化搭配、个体化调整、规范化选购”的共性原则。

多样化搭配:奶制品需与豆制品、深绿蔬菜、坚果等食物结合,构建多元钙源与营养体系。儿童可通过牛奶搭配三文鱼补充DHA,老年人可将酸奶与杂粮粥同食,实现营养互补 。

个体化调整:饮奶后需关注身体信号,若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下降等不适,应及时更换奶制品种类或调整剂量。慢性病患者与过敏体质人群,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定制方案 。

规范化选购:选择正规渠道产品,查看营养成分表与生产日期。纯牛奶配料表应只有“生牛乳”,蛋白质含量≥2.9克/100克;酸奶需符合GB19302-2010标准,避免购买过期或成分不达标的产品 。

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步履蹒跚的老人,奶制品始终是营养保障的重要支柱。遵循分龄适配、对症选择、科学饮用的原则,才能让“一老一小”真正从奶制品中获益,筑牢健康防线。正如营养学界的共识:“不是奶制品不好,而是要喝得对”,科学认知与精准选择,才是守护营养基石的核心要义。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58


☆ END ☆


作者:谢镜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老年病医院

肿瘤/血管介入科 主治医师

审核:魏九玲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大数据和健康分会





下一篇:选奶与儿童成长:科学满足儿童各阶段营养需求——从辅食添加期到青春期的奶制品选择策略

营养科学信息资源库

营养科学
信息资源库

中国营养界官微

中国营养界
官微

中国好营养科普官微

中国好营养
科普官微

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服务号

注册营养师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