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banner
Academic conference 学术交流
Academic conference / 学术交流
       2014年6月13日下午,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学术会议暨青年学者分论坛”座无虚席,听众竟然都站到了门外的走廊上。青年学者们主讲的青年论坛,以多样新颖的话题,前沿的观点,吸引了诸多听众,更是吸引了中国营养学会老理事长葛可佑教授特地莅临指导。

       会议由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致辞。会议分别由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常翠青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赵长海教授和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所王竹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葛声主任主持。
       会议着重于慢病控制和临床营养支持。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李颖以《钙与慢性关系研究》演讲,展示了钙不仅与骨密度有关,还跟肥胖、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关系。
       中国营养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果教授在《成人膳食质量和静态生活方式与肥胖、血脂及血糖水平关系研究》的报告中指出,高质量的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或较高膳食整体质量与肥胖、血脂和血糖水平存在负相关;静态生活方式与肥胖、血脂、血糖水平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而这些关系在女性中更为显著。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贺媛,《对评价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价值研究》,用“腰高比”判断肥胖,腰围不要超过身高的一半。
       葛声主任在其《3-2-1蔬菜模式的提出及其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干预研究》报告中指出,糖尿病人每天摄入菠菜等叶菜,茄子等其他蔬菜及蘑菇等菌藻类的比例为3:2:1。

       赵长海教授通过《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阿尔兹海默病》的报告讲解了膳食添加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内分泌科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孙明晓教授做了《慢病干预,从体重管理开始》的报告,指出规律跑步可以控制体重、减轻压力、控制血压和胆固醇,利于健康。
       王竹研究员用《生物素对血糖调节的影响》精彩地展现了生物素在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和脂代谢的调节中起到作用。
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秦立强教授仪器《大豆及大豆异黄酮和肿瘤预防-Meta分析的证据》的研究揭示了摄取大豆或大豆异黄酮能降低乳腺癌、妇科肿瘤、前列腺癌、肺癌、女性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治医师康军仁探讨了《肠屏障损伤的分子诊断》。长期肠外营养可导致肠屏障损伤、细菌移位入血。传统血培养方法耗时长,灵敏度低,易出现假阴性,临床急需更佳方法,而RQ-PCR快速、灵敏、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可用于肠损伤早期诊断。
       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杨建军教授的报告带来了基因及环境对肥胖影响的新观点。报告中得出结论:ACE(I/D + D/D)基因型携带者在日本人肥胖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但环境因素(饮食、体育锻炼)对肥胖的作用更为明显,建议对肥胖的预防及控制应充分考虑个性化综合干预措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邓宇虹在《生酮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报告,探索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对糖尿病、肥胖、肿瘤、代谢综合征等的有效作用,并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长颢教授在会议结束时总结到,真切地感谢每一位到场以及做报告的青年学者,通过中国营养学会搭建的平台能使青年学者有机会互相交流和学习而感到宽慰,为中国营养界不断涌现的高质量青年学者而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荣幸。在鼓励青年学者再接再厉,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求真理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愿为中国营养事业不遗余力和继续培养青年人才的强烈愿望。

中国营养学会
2014年7月2日


上一篇:海峡两岸营养学会交流,推动两岸营养发展
下一篇: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暨第十六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隆重开幕

营养科学信息资源库

营养科学
信息资源库

中国营养界官微

中国营养界
官微

中国好营养科普官微

中国好营养
科普官微

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服务号

注册营养师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