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 conference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 |
Academic conference /
学术交流
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 ——《新时代下的大营养观》国...
5月23日下午,第17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营养专场)在广州越秀宾馆岭南厅如火如荼得的举行着,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等3个国家共12名营养学国际专家分享了他们在营养学上的科研工作进展。全国共有来自22个省约150余名参会代表享受了一场学术盛宴。现场气氛热烈,交流产生的智慧让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
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 IUNS 前任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营养科学研究所主任Ibrahim Elmadfa教授给我们分享了题为《开发适宜的营养状态评估方法:一项持续的挑战》的报告。随着人群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建立科学合理的营养素评估方法,有利于检测不同人群中重要营养素的水平,为建立人群中营养素的正常水平提供参考标准,并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依据和方法。同时,他指出,传统的膳食询问法与食物实际摄入称量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后者能更好的评估营养素的水平。然而,如果能建立评估各种营养素状态的生化检测方法,将能更科学准确的反映营养素在不同个体的有效吸收量和实际水平,但该方法目前检测费用较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后在人群中广泛运用。该报告受到大家热烈欢迎。Ibrahim Elmadfa教授也积极并耐心的回答了大家的问题。
来自Rutgers 大学的Judith Storch教授分享了题为《FABP在肠道脂肪转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的报告。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脂代谢的关键调节蛋白,家族成员包括FABP1、FABP2、FABP3、FABP4、FABP5、FABP7、FABP8、FABP9,按照代谢器官不同分为肝脏FABP (LFABP)和肠道FABP(IFABP)两类,具有调节细胞内FA转运、代谢、抗高脂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等作用。利用FABP基因敲除小鼠的动物模型,Judith Storch教授的研究发现,IFABP敲除小鼠影响FA代谢, LFABP敲除小鼠影响MG代谢,TG/PL降低。另外,FABP敲除小鼠在糖耐量实验(OGTT)中血糖水平低于正常组。LFABP和 IFABP功能不同,调节脂代谢的分子机制涉及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淋巴系统、肝-脑-BAT轴、肠-脑-肝轴、GPCR/CD36信号系统等多条代谢途径的代谢。Judith Storch教授与参会学员互动,积极回答问题。
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 IUNS 前任主席 Prof. Mark L Wahlqvist 做主题报告《Problem-Solving in Clinical Nutrition》。Mark教授从7个方面介绍了全球临床营养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①介绍临床营养的概念,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疾病涉及神经、内分泌、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皮肤、骨骼、肌肉等十个系统;②微生态与疾病,涉及精神疾病、肥胖与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帕金森式病、痴呆、慢性肾病和尿毒症;③循证营养学(EBN);④营养相关疾病(NRD);⑤生态营养学;⑥中国临床营养面临的问题;⑦规范化临床营养实践。Mark教授的报告拓展了参会人员的视野,对临床营养的新概念、新进展、新挑战有了全面的认识。
美国麻省总医院儿科主任,Elsie M. Taveras教授做“Maternal-Child Obesity Prevention in the First 1000 Days”的报告。生命最初1000天至关重要,它指的是怀孕期的270天以及出生后的1岁到2岁这个阶段。是机体的组织、器官、系统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Elsie教授通过回顾性报道美国儿童在5岁之前的超重肥胖及儿童时期I、II型糖尿病近十年来呈现上升趋势的现象,通过系统回顾,总结生命早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是母亲的肥胖、胎儿期的烟草暴露、妊娠期母亲体重增加过快、婴儿出生体重过重以及婴儿期体重增加过快等。她提出从妊娠到出生后2岁时1000天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是预防儿童期肥胖及成年慢性疾病的窗口期,认为生命早期1000天的目标是确保每位妇女在妊娠时处于最健康的代谢状态;每位妇女有健康的孕育过程;每位孩子在进入学校时有健康的体重。
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Oscar J. Benavidez教授带来了题为“Raising Healthy hearts: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ross life span”的精彩报告。报告首先介绍心血管疾病研究最新进展,包括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危害,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是许多国家首位的死亡原因,许多心血管疾病开始于儿童期,且持续终身。儿童期的危险因素和危险行为加剧了CVD的发展进程,而控制危险因素则会延缓CVD进展为临床疾病的进程。因此在孩童时期即展开CVD危险因素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营养与生活方式干预是维护促进心血管健康的基石,从婴儿期即开始进行饮食干预对预防CVD具有重要意义,从婴儿期进行膳食干预如低脂饮食、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都是饮食干预的有效措施。Oscar J. Benavidez教授最后详细讲解了美国心血管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综合干预指南(Cardiovascular Health integrated Lifestyle Diet(CHILD 1),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波士顿营养与肥胖中心、塔夫茨大学的Dong Kong教授为我们带来了“Neural Modulation b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神经营养与代谢调控)”的学术报告,异彩纷呈!其科研工作涉及遗传发育、代谢、神经学多个领域,围绕营养和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响及相关的神经疾病(如Schizophrenia、Autism、Alzheimer’s Disease等)展开,其研究团队通过运用基因敲除技术,循着gene→protein→ synapse→ neuron→circuits→system的思路,弄清了大量在复杂神经系统中起作用基因的功能,以及RIP神经元与能量代谢之间的关联,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 《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上。
整个学术报告激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图为北京医院营养科孙明晓主任提问交流
演讲嘉宾合影
5月24日上午,营养分会场国际论坛在广州越秀宾馆岭南厅精彩继续,来自国内外营养届知名学者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大会由中山大学凌文华教授和浙江大学李铎教授主持。
来自Cornell大学的雷新根教授做了题为《主要农作物的营养素生物强化育种能提高中国人群营养状况和健康吗?》的开场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全球营养素缺乏现状及解决方案、生物强化育种方式是否能改善贫困人群的营养缺乏状况、实现农作物生物强化育种的方法、目前在人群中开展的经生物强化育种的农作物摄入后营养素改善状况及生物强化的农作物是否收到农民和消费者青睐。此外,雷教授也分享了他在参加HarvestPlus-China项目的经验,并分析了实施生物强化育种的农作物方案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雷教授的报告深情并茂,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他也详尽的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的王友发教授做了题为《Nutrition and the global obesity and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epidemic and control》的报告。王教授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流行病学、原因、预防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介绍。NCDs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和中国的健康危机,每年导致3800万人死亡,在NCDs导致的死亡人数中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肺病、糖尿病占82%,全球过早死亡的人数发展中国家占据90%。中国的慢性病死亡情况,从1991年的69.8%增至2012年的85.7%,居民前四位死因分别是癌症、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慢病危机已经提出防治计划《Global action plan for the prevention control of NCDs 2013-2020》。导致NCDs的前四大原因是吸烟、运动量不足、饮酒、与不健康饮食,导致体重超重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病人群逐年增加,一项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1980-2013)的全球肥胖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各国的肥胖人群数量都在增加,而且更为令人警示的是,这三十多年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成功抑制住了这种发展势头。全世界肥胖或超重的上升比例分别为近30%(成年人)和近50%(儿童),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总人数从1980年的8.57亿人,增加到了2013年的21亿人,BMI大于25的成年男性从28.8%增加到36.9%,女性从29.8%增加到38%。在预防NCDs的干预措施中,营养干预至关重要,王教授还介绍了中国儿童肥胖研究计划及相关结果,该研究得到NIH资助。
![]()
浙江大学李铎教授作了题为《营养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临床营养学中的应用》报告。李教授首先介绍临床营养学、营养基因组学、营养遗传学和代谢组学的概念、定义,然后以2型糖尿病的研究为例,介绍基因-营养素相互作用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详细介绍了PEPD脂肪酸研究、n-3PUFA研究,营养基因组、代谢组学技术是开展临床营养研究的强大利器。李教授目前已经发表论文420余篇,SCI收录文章160余篇,近三年SCI论文75篇,著作9部/章,发明专利18项。
中山大学公卫学院凌文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phytochemicals and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in China (我国植物化学物与慢性病预防研究进展)》,作为国内外植物化学物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凌教授从我国疾病谱的改变、植物化学物研究以及预防慢性病作用三个方面介绍了最新进展。结合自身对植物化学物花色苷的研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植物化学物预防慢性病的分子机制、我国植物化学物摄入建议量及其制定背景。最后凌教授展望了植物化学物未来研究的方向。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教授He Meizi为大家做了《领导才能——如何建设营养科研团队》的报告。何教授介绍了科研团队的定义,重点阐述了营养科研团队的特质,即团队目标和蓝图、领导类型、团队结构、团队管理和监督、团队激励及荣誉等;强调了领导才能要能清晰描绘科研团队的愿景,有组织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力,排除万难争取成功的毅力和精力;介绍了指令型、教练型、支持型和授权型四种领导类型及适用条件。多学科的营养科研团队合作首先应基于共同的愿景、彼此间要相互尊重和信任、善于处理冲突和矛盾,善于利用社会和外围的资源,借力打力,促进营养科研团队的高效运转。最后总结时强调,开展营养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类健康,对待团队成员要根据其个性和特点,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要鼓励团队成员的创新;要通过合作增强研究能力、增加科研产出。
整场报告精彩纷呈,激起了参会代表们积极提问的高度热情,现场讨论激烈!
第五届营养领导才能培训班 新闻组供稿
2015年6月4日
上一篇:海峡两岸营养学会交流,推动两岸营养发展
下一篇: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暨第十六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