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banner
Academic conference 学术交流
Academic conference / 学术交流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健康需求的提升,营养科学成为最有活力的科学之一。一些最新发表的科学研究文章也经常被作为“新闻”放逐和传播到大众和消费者层面,在不明白“科学研究”的情况下,营养学似是而非的“科学论调”满天飞。营养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什么知识可以传播于大众?“健康中国”提高消费者素养,科学界应该怎么做?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营养界”继续了我们的采访。

刘思敏教授

布朗大学医学和流行病学终身教授、全球心脏代谢病中心主任、国际营养流行病学权威专家、临床营养学期刊AJCN副主编

在微信上过度“消费”这类“专业信息”会影响我们健康!

       最近,国内的朋友、同事、学生和家人都纷纷提到这篇《柳叶刀》的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只是一篇文章,尽管发表在医学主流杂志上,但还是应该是让专业人士看的,平民大众在微信上过度“消费”这类文章有害健康!

     《柳叶刀》是本非常著名的杂志,PURE研究这次引起这么大的风波,跟《柳叶刀》的知名度不无关系。每个杂志都得发文章,不管著名与否,这只是一篇文章而已。对于临床和公共卫生具有影响意义的工作,都需要依据循证医学和全部的证据,并且得看这些证据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近年来,《nature》、《柳叶刀》刊登膳食、慢性病等方面的文章很多,因为这确实是当前大众关心的大问题。

       说到营养科学界研究的自相矛盾, 百姓经常说专家们似是而非,其实这是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任何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前进的道路,营养科学也不例外。只是在解读百姓比较关心的热点科学研究时,确实需要许多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解释清楚。所以我常说,在微信上传播的这些并不成熟的专业信息对您健康是有害的。

       我看了一下原文,这文章的数据收集太混杂, 而且解释的确有些哗众取宠,因为它的结论来自于质量并不高的观察性研究(不是实验干预),有许多无法控制的混杂因素和测量误差混合在一起,无法得出因果关系。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科学假设,还是方法学的运用以及对结果的解读并无任何原创新意。

田向阳教授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教育专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传播健康知识,正本清源是首要!

       数据显示,全国有报纸期刊1.2万家,其中与卫生相关的1600家;电视频道379家,健康养生类栏目超过1300个;截至2015年6月,网民达6.68亿,微信活跃用户5.49亿。微信上,健康信息占了很大比重。但与百姓旺盛的健康知识需求相比,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2013年的调查,每10个人中约只有一人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

       任何科学研究理论都是曲折前进的,所以很多新研究、新观点在发布之后,刚开始只是适合于在学术界进行内部讨论,而不应该急于向大众传播。

       在大众健康传播领域,做正本清源的健康传播非常重要,甚至比传播新知识还有用。健康传播常被称为科学传播,实际上是常识性的传播。健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失真现象歪曲,就连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都有不同说法。在向大众传播健康信息的时候,首先要对信源有足够的判断,是否有权威的发布机构、专家等,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衡量:一是是否有循证依据;二是是否经得起专家的质疑;三是老百姓能否读得懂。

杨晓光教授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在运用研究结果时要注意其研究的背景和控制条件,简单的外推可能产生谬误。

       营养科学是研究人体如何从食物中摄取有益成分,经过吸收利用、代谢转化等过程,以维持生命活动及健康的科学。从传统的防治营养素缺乏发展到有益于健康长寿。目前防治慢性疾病是其重要内容。虽然目前对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病因尚不完全淸楚,但是可以从控制危险因素角度进行有效预防和延缓发生,膳食营养就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慢性疾病发生是多因素长期的过程,人们很难进行严格控制条件的人体长期实验研究,更多的是人群跟踪性观察性的研究。由于人群对象、观察指标、调查频度等诸多可影响因素的不同,类似的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从科学研究角度这很正常,正是不断的深入研究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但在运用研究结果时要注意其研究的背景和控制条件,简单的外推可能产生谬误。

       因此,按循证医学的理念,多个设计更科学的观察研究证实的结果可信度更高。可重复性是验证科学性的重要内容。

孙长颢教授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

将单一的营养素从膳食结构整体中分别独立出来的研究,其统计理念和思维在营养学上是不可行的,所得结论也必然是不可靠的。

       最近,柳叶刀发表的两篇文章以反传统,反常识性结论引起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广大居民的广泛热议与争论,并对营养学界产生了强烈震动、质疑和冲击。面对这种局面,科学界,尤其营养学领域的专家纷纷从不同角度质疑这两篇论文结论的可靠性。然而冷静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传统、反常识性的情况呢?要去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多维的角度来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营养素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多少之分和比例之分,因此食物要合理的搭配,使食物以及营养素的种类、数量有合理的比例,考虑膳食结构的整体效应,即结构模式营养学。因为当某种食物或营养素摄入量增加或减少时,必然会相应地导致其他食物或营养摄入量发生变化(因为膳食摄入总量是一定的)。柳叶刀的这篇研究中根据总脂肪的摄入量将人群分成5组,表面上是脂肪摄入高低的比较,但是碳水化物的摄入量也随着脂肪摄入量在变化,这篇研究实际上是在比较高脂肪摄入和高碳水化物摄入,两种不同物质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所得出的结论也完全是不可靠的。同时,只有在特定膳食结构或模式下,某种营养素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然而,柳叶刀的这篇研究,将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从膳食结构整体中分别独立出来,分析单一营养素的同时,忽略其它营养素在其中所起作用,这种统计理念和思维在营养学上是不可行的,所得结论也必然是不可靠的。

胡丙长教授 (Frank Hu)

营养流行病学教授、哈佛大学营养系主任、美国医学院院士

营养与健康的深入研究以及营养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

       PURE研究结果所带来争议值得我们思考。营养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营养生化学,临床医学等多个方面,而媒体和大众往往对饮食与健康研究结果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科学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可能会存在矛盾,这是科学研究在不断探索真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研究报告都是高质量的,最新的研究未必是最可靠的,即使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报告也可能存在严重问题。随着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和对营养知识的需求逐步增加。因此,营养与健康的深入研究以及营养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

杨月欣教授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不断求真、永无终点。

       近年来,关于营养学相关热议很多、关于膳食反式脂肪酸、关于盐和高血压、关于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关于红肉与健康、关于脂肪等等都引起大众圈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我也经常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其它学科如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类学科没有这么多“全民热议”?为什么“营养科学”如此成为“微信传播”、“全民关注”的焦点呢?  我想,刘思敏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篇本来是在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专业学术文章,如今却移位于大众消费者“频道”,引起了大家的争论、猜疑和曲解,这件事本身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和思考。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一个无终点的探究, 矛盾、悖论都是学术界常见的事,那是研究者的“专业”,大众不必为此怀疑和厌倦,不理他们、等待真知出现即可。如果有愿意参与,可以找些靠谱的书和信息来源,跟随专业讨论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想说的是,营养科学,不仅只属于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因包括了调查人的知识、态度、行为、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等,所以增加了方法学复杂性、结果准确推理和描述的困难性。与药物或者单一化合物研究相比,膳食研究如果想弄清楚,就要复杂的多(仅一个膳食调查技术,学好很不容易了)但这更增加了营养科学的价值所在,当然也使学术提升到了无数险峰、带来了别样精彩。

       营养科学从1800年前后发展至今,历数不同时期营养科学的重大理论和技术转折、发现和发明,无不与人类的繁衍、养育、长寿以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相关。从认识食物成分到人体必需营养素理论,从营养缺乏病到慢性病预防,从公共营养到临床营养……这些基于众多研究工作的营养科学里程碑样的贡献,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也让我们的人类更加健康和长寿。

       把正确的科学的知识传播给大众是科技界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使公众通过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如今微信等自媒体的传播如此风靡,专家和科技社团科普工作尤为重要。

中国营养学会呼吁:

       膳食营养知识和健康素养的提高,不但直接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和慢性病防控,更关系到我国公众整体健康水平目标的实现。在此,我们呼吁:

1. 莫把最新研究当做新的结论,科学真理需要多个研究和证据支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一段时期内科学界共识和总的膳食指导原则。

2. 坚持膳食平衡,食物多样,保持营养均衡,是养育生命和预防疾病的根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并带来健康的长期获益。

3.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科学规律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吸烟,不酗酒,改变不健康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关键,也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和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

4. 公众在营养和膳食方面遇到问题,应咨询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也可通过访问专业网站和专业书籍等渠道,了解相关知识


《柳叶刀》原文链接: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2252-3/fulltext





上一篇:《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专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圆满召开

中国营养界官微

中国营养界
官微

中国好营养科普官微

中国好营养
科普官微

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服务号

注册营养师
服务号